重慶精準醫療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,是迪安診斷集團在西部設立的研發高地,擁有專業的研發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。研究院聚焦大健康數字網絡服務、精準診斷、生物醫學、科技教育等領域,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化,充分發揮創新資源集聚優勢與科技創新引領作用,帶動上下游產業聚集發展,形成大健康生物醫藥產業生態集群。近期,又獲得兩項重大科研成果。
論文成果 1
發表期刊 國際期刊《Bioengineered》(IF=3.269)
論文標題 《16S rDNA sequencing analyzes differences in intestinal flora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(HIV) patients and association with immune activation》
中文譯題 《通過16S rDNA測序分析人類免疫缺陷病毒(HIV)感染者腸道菌群的差異及其與免疫激活的關系》
本研究由重慶精準研究院、重慶迪安、重慶九龍坡區人民醫院、樹蘭(杭州)醫院以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合作完成。重慶精準研究院和重慶迪安負責了16s測序以及分析工作,中國工程院李蘭娟院士為本次論文的通訊作者。
發布于Bioengineered雜志的論文
研究背景
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(即艾滋病)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(HIV)引起的可使免疫機能喪失的疾病。HIV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中國人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,阻礙了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。
HIV通過攻擊輔助T淋巴細胞和CD4細胞造成機體免疫功能低下,可能引起患者出現腹瀉、惡心、嘔吐腹痛等胃腸道癥狀。腸道微生態平衡是腸道免疫屏障的重要保障,它的失衡是導致HIV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。
近來有研究發現,艾滋病的發生是由于HIV侵入人體后80%積聚在人體腸壁中,直接消耗了大量的CD4細胞。同時,HIV直接破壞腸上皮內膜的完整性,使腸腔中的微生物更易侵入固有層。
腸道微生物的轉移導致炎癥因子IL-10、IL-22、IL-6及細菌代謝物LPS進入血液循環,激活下游免疫反應并引起局部和全身炎癥反應,從而持續消耗CD4細胞引起細菌和其他疾病的機會性感染。
然而,對于腸道菌群、CD4 T細胞和HIV感染者炎癥因子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,缺乏臨床參考依據。因此,本次研究通過16S rDNA測序技術分析HIV感染者與正常人群腸道微生物差異,以期為HIV感染者尋找到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。
研究結果
研究團隊通過16S rDNA測序方法,比較了HIV感染者和健康個體腸道菌群CD4 T細胞的差異,用ELISA檢測IL-2、IL-8和 TNF-α的表達,同時對各組不同細菌種群進行了相關性分析。結果表明,HIV感染者腸道菌群的α多樣性指數明顯低于健康組。
HIV感染者與健康人群中腸道菌群種屬差異分析
通過本研究分析獲得了HIV感染者以及健康個體的腸道優勢菌群,并對優勢菌群的豐度與炎癥相關因子表達量進行相關性分析,發現Fusobacterium_mortiferum、Fusobacterium和Gammaproteobacteria與TNF-α呈正相關;Ruminococcaceae和Bacteroidales與TNF-α呈負相關;Agathobacter與IL-2和IL-8的含量呈正相關;Prevotellaceae和Prevotella與IL-8含量呈負相關。
應用前景
該研究確定了HIV感染者和健康個體之間差異表達的菌群,從腸道微生物角度為艾滋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參考。
在未來的研究中,可以設想通過補充特定的益生菌來調節HIV感染者(尤其是對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無反應的患者)腸道微生物群的平衡,以促進患者修復T細胞Th22、促炎細胞Th17和免疫調節細胞Tregs的生長,使其腸黏膜的完整性得到修復、腸道免疫功能得到恢復;從而也可防止腸道微生物的轉移,增加CD4細胞的數量及增強其免疫功能。
同時,該針對艾滋病患者的補充療法或可延緩艾滋病的發作和治愈艾滋病。
論文成果 2
發表期刊 國際期刊《Journal of Oncology》(IF=4.375)
論文標題 《System Analysis of Adaptor-Related Protein Complex 1 Subunit Mu 2 (AP1M2) on Malignant Tumors: A Pan-Cancer Analysis》
中文譯題 《適配器相關蛋白復合物1亞基Mu 2(AP1M2)對惡性腫瘤的系統分析:一種泛癌分析》
本次研究由重慶精準研究院、重慶迪安、杭州迪安合作完成。
發布于Journal of Oncology雜志的論文
研究背景
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增長,中國的癌癥費用負擔不斷增加。自2019年底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以來,幾項研究表明,COVID-19高風險人群包括全身免疫抑制的癌癥患者。因此探索可用于早期腫瘤篩查的新腫瘤標志基因,對于改善人們的健康有著重要意義。
研究結果
AP1M2屬于粘附蛋白相關適配器蛋白復合物1,其在抗高爾基體網絡(TGN)中起作用,并在內皮中進行蛋白質分選。本研究使用基因型-組織表達(GTEx),癌細胞系百科全書(CCLE)和癌癥基因組圖譜(TCGA)數據庫比較了多個腫瘤的差異表達基因圖譜。AP1M2在多種癌癥中大量表達,其表達水平與腫瘤患者的結局呈正相關。
通過對AP1M2對腫瘤患者臨床預后和免疫浸潤作用的研究,發現AP1M2在乳腺浸潤性癌癥中的表達與患者巨噬細胞、樹突狀細胞、T細胞(CD4+和CD8+)和B細胞的總生存率和浸潤水平高度相關。
AP1M2表達量與不同腫瘤中甲基轉移酶的相關性分析
此外,AP1M2表達與乳腺浸潤性癌的腫瘤免疫新抗原和微衛星不穩定呈正相關。GSEA分析了AP1M2對腫瘤的影響,結果表明,大多數腫瘤中的AP1M2表達水平影響了腫瘤相關通路和免疫相關通路的激活。
該研究基于大量數據分析來充分證明AP1M2作為早期腫瘤篩查的新腫瘤標志基因的可適用性,結果表明AP1M2可作為BRCA的預后預測因子或治療靶點,用于臨床環境中的免疫治療,以改善患者的預后和生存率。
重慶精準醫療產業技術研究院是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重慶市新型高端研發機構、重慶市海智工作站,定位于精準醫療領域的新技術研發和產業轉化,聚焦于國際、國內高水平創新技術,與海外高層次創業人才和項目的引進以及國內優秀創新項目的孵化;研究院已完成搭建基礎醫學科研全平臺(分子、動物、細胞、免疫、測序以及生信分析平臺);依托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、中國科協海智工作站、重慶高端新型研發機構、國家基因測序示范中心等平臺優勢,積極開展科研轉化應用開發,如POCR等溫核酸檢測、熒光免疫層析、病理抗體產品開發、注冊與生產等,研究院已經成為中國西部地區基礎與臨床科研合作最大平臺之一,正在努力打造成為完善的創新型技術轉化平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