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病毒在感染人體后,免疫系統會被激活并開始快速清除病毒,并大量消耗身體能量。因此即使新冠痊愈后,我們仍會感覺渾身乏力、疲憊易累。此外,新冠病毒可以感染并損害心肌細胞,引發心肌炎,這個話題在今年年初也曾一度登上熱搜。
不論是病毒性感染、還是發高燒,都會對心臟帶來很大壓力。許多人開始關心吃點什么能保護心臟,輔酶Q10的銷量也水漲船高。那輔酶Q10到底是什么?我們該不該吃?要怎么吃呢?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。
什么是輔酶Q10呢?
輔酶Q10是一種多功能分子,在線粒體中它可以將電子進行轉移,產生能量物質——ATP;在線粒體外,它還是一個還原劑,可以幫助身體清除自由基和過氧化物,防止生物膜過氧化,從改善細胞膜的理化性質,使細胞重新年輕。
人體內源性輔酶Q10曲線
人體可以內源性產生輔酶Q10,在20歲時,輔酶Q10的含量達到巔峰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合成輔酶Q10的能力不斷下降,到77歲左右時,合成輔酶Q10的能力下降到只有年輕時的一半左右。人體中輔酶Q10的含量一般在400mg-1600mg之間,運動能力越強的人,體內的輔酶Q10含量越多。每天輔酶Q10的消耗量約為30mg-60mg左右,亞健康、疾病和高運動量的人輔酶Q10的需求量可能會更多。
哪些人群需要用輔酶Q10?
輔酶Q10作為一種內源性的物質,在保證攝取營養均衡、充足時一般不需要進行額外補充。但現代生活壓力大、失眠、多夢等等原因都會造成身體損傷,對輔酶Q10的需求更多,再加上飲食不規律導致攝入營養失衡,使得輔酶Q10合成量減少,進一步加劇了身體疲憊、易累的情況。所以,當出現以上情況時,可以適當補充輔酶Q10。
另外,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,也需要適當補充輔酶Q10。他汀類藥物在降低血脂生成的同時,正好阻斷了輔酶Q10合成的路徑。因此,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容易感到疲憊、易累等。
目前市面上的輔酶Q10含量差異極大,從10mg/片到200mg/片不等。小劑量補充輔酶Q10難以補充改善身體疲乏的狀態。大劑量補充輔酶Q10有可能形成依賴,導致內源性輔酶Q10合成減少,同時也有一部分人會出現胃腸道不適。
輔酶Q10含量檢測
輔酶Q10含量在人體內與多種疾病和身體狀態息息相關,但當體內輔酶Q10含量缺乏時,會導致能量供應不足、抗氧化抗炎能力不足,引發或加重心血管疾病、神經退行性疾病、線粒體疾病、糖尿病、癌癥等多種疾病。
迪安診斷推出的“輔酶Q10精準檢測”,可個性化指導輔酶Q10攝入劑量,預防相關疾病發生。
Q
哪些人群適合做這項檢測?
1.缺乏運動、工作壓力大、易疲勞、免疫低等人群;
2.有猝死或心腦血管家族史人群;
3.動脈粥樣硬化、冠狀動脈疾病、腦卒中、心肌梗死、心力衰竭等患者;
4.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腎病等人群;
5.癌癥患者。
參考文獻:
[1]李愛萍,趙慧娟,賈夢陽,李懷智,潘紅艷.輔酶Q10在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進展[J].中國醫藥科學,2022,12(09):54-57.
[2]Zozina VI, Covantev S, Goroshko OA, Krasnykh LM, Kukes VG. Coenzyme Q10 in Cardiovascular and Metabolic Diseases: Current State of theProblem. Curr Cardiol Rev. 2018;14(3):164-174.
[3]Zhai J, Bo Y, Lu Y, Liu C, Zhang L. Effects of Coenzyme Q10 on Markers of Inflammation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PloS one.2017;12(1):e0170172.
[4]Qu H, Guo M,et. Effects of Coenzyme Q10 on Statin-Induced Myopathy: An Updated Meta-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. JAHA. 2018;7(19):e009835.
[5]Santoro, Massimo. (2020). The Antioxidant Role of Non-mitochondrial CoQ10: Mystery Solved!. Cell Metabolism. 31. 13-15.10.1016/j.cmet.2019.12.007.
[6]Seyed Hosseini E, Riahi Kashani N, Nikzad H, Azadbakht J, Hassani Bafrani H, Haddad Kashani H. The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-2019 (COVID-19): Mechanism of action, detection and recent therapeutic strategies. Virology. 2020 Dec;551:1-9. doi: 10.1016/j.virol.2020.08.011. Epub 2020 Sep 24. PMID: 33010669; PMCID: PMC7513802.
[7]Gasmi, Amin., Bj?rklund, Geir., Mujawdiya, Pavan Kumar., Semenova, Yuliya., & Piscopo, Salva.. (2022). Coenzyme Q in aging and disease.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.